海底捞、华为、胖东来,为什么你都学不会

2024-11-25

见贤思齐,看到好的企业就想向人家学习,无可厚非,值得赞赏。

从《海底捞你学不会》到风靡全国的学华为热,再到近期的学胖东来,让我们不得不对学习这件事进行严肃思考。

我们要知道学习是分层次的,如果仅仅走马观花去看一下,那无异于工业旅游。

我曾在10年前去华为参观学习,当时我们一行人30余人,到华为龙岗转了一圈,到企业展厅听华为人讲他们最新的科技产品,下午聆听一位高管讲华为文化。

这也叫学华为,其实对我和我所在企业没有产生太大影响,只是慨叹于华为在研发上的高额投入,追求“以奋斗者为本”。

现在流行学华为热,去年一银行朋友找我托关系去华为学习,说班级已经排到半年后。

其实他们去华为学习的模式于十年前我去参加的培训班大同小异,就是到华为学连皮毛都不算的内容。

一、学习的层次

学习分层次,我们所认知的学习大都停留在知识输入层面,但真正的学习是要有结果,有产出。

你可以思考下,你正在学习的一个知识,判断下你学习到了哪个层面?

第一层:停留在嘴

清楚所学知识的文字表达,但仅仅了解其字面意思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比如很多人知道OKR是什么意思,能够清楚说出O是Objective(目标),KR是Key Results(关键成果)。但其实并没有深入思考过为什么要实施OKR,OKR适用于什么样的企业或情境,在企业落地中会有哪些挑战。但是,当别人谈起来这个话题时,他似乎很懂的样子,但对于深入研究并不感兴趣。我们可以称之为“知道先生”。

第二层:停留在脑

这个层次学习者开始去思考知识点背后的道理,研究其所以然,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具体的操作方法都会进行深入的探索,可以比较清晰地为他人解释这个知识点。比如,研究OKR是怎么发展起来的,其和KPI有哪些区别,可以在什么样的企业使用,在使用该方法时有哪些注意事项。但为什么说停留在脑呢,因为并尚未在组织内进行实践。

第三层次:转化行为

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在《未来简史》中写道: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,就没有用处;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,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。

“没有行动的学习是伪学习”,千万不要做“知道分子”。管理者如果安排下属去参加一场培训,会对他参加这次培训的期待有哪些?大部分管理者应该不会满足于下属仅仅能够如数家珍头头是道地“转述”老师的知识点。

管理者的期待应该是:这个方法到底是否适合于咱们企业?如何才能应用于实践?你甚至期待过段时间,他的行为发生了改变。比如,你学了OKR后,已经在日常沟通中体现出OKR的思维模式,做任何工作先和团队共识O是什么,KR是什么,这就是行为的改变。

对于缺乏成长型思维的员工来说会下意识排斥改变,也很可能因此去排斥新的理论和方法,甚至会找出一堆理由来证明这个新方法并不适用于所在组织。因此很多的学习就止于了知识输入而已。

第四层次:得到结果

OKR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,更是一种管理思维,做任何工作都要思考这件事的O是什么,评估是否成功的KR是什么。同样,学习也要有成果。

对于任何一种知识或方法在推进执行的过程中,难免会遇到不适、挫折、挑战,这往往意味着我们正在进步,正在让大脑神经元形成新的连接。但在这个爬坡期,如果缺乏毅力,浅尝辄止,那显然得不到任何成果。

成果也是分层次的,再以OKR举例,贵公司引进这套方法:最基础的成果是每个团队和员工学会构建出自己的OKR,企业全面切换成OKR管理体系,有明确的流程和制度;更高阶的成果应该是基于这套模式促进了团队绩效提升,团队更有凝聚力,实现 “力出一孔”和“利出一孔”。

二、学不会的原因

其实大部分学习都是失败的,因为仅仅停留在了嘴,都未曾入脑入心。学不会的原因有很多种,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。

1.没有真正学

正如我说的去华为参加一圈然后听华为高管讲课一样,这其实不是真正的学习。

而且这样的学习往往是放在高管培训班中,作为其中一个模块,大家就是为了学而学;亦或者作为对于优秀员工的一种奖励,本质上也不是为了学。

真正学习决不能走马观花,更不能浅尝辄止。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,要研究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,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适用边界,更要探讨这些方法在自己所在企业的适用性和应用场景,以推动落地。

2.没有系统学

到标杆企业学习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只看到了结果,而没有看到过程,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

比如学习华为的IPD,仅仅学习其IPD还不够,你要研究IPD在华为实施过程中遇到过的障碍,以及其解决方案;要研究支撑IPD的组织架构和机制模式。

照猫画虎似的学习,最终结果可能是半途而废,劳民伤财。

正如很多企业学习OKR,但并没有意识到OKR是一种管理模式,更是一种文化模式。对企业文化的要求极高,对员工素质要求极高。需要构建其高驱动力的组织文化,企业是使命驱动;员工有内驱力,不用扬鞭自奋蹄,愿意挑战更高目标。

3.没有科学学

从企业学习的范畴来看,我们把学习分为个体学习、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三类。向华为学习显然属于组织学习的范畴,个别管理者或员工到华为学习,这属于个体学习的形式,用个体学习形式解决不了组织的问题,所以这种学习形式本身就存在问题。

严格来说,组织学习就是一场变革,不能用学习班的形式来推进,而应将其纳入到变革项目的范畴,高管甚至是一把手担任项目负责人,用项目制方式推进落地。

这包括设定项目目标,慎重选择参与者,设置奖惩制度,严格推进项目进度,并持续复盘精进。

最关键的不是去学,而是要思考为什么学。

4.没有落地学

在学习中最挑战的不是获取知识,而是将知识融入到自我工作场景中,为我所用。

这是一个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,是知识产生效用的过程,也是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推进的过程。

有一个著名的变革公式:D x V x F > R。即:Dissatisfaction x Vision x First Steps > Resistance to Change (对现状的不满x对未来的愿景x第一步实践 > 变革阻力)。

在该公式中,管理者要认识到要克服变革阻力推动员工行动,首先要让员工看到目前团队中存在的问题,存在的困难,直面艰难的现状;二是要重塑信心,让员工看到采取新的方法后带来的好处,对未来满怀憧憬;更为关键的是推行一小步,先让员工尝到甜头。

三、如何才能“学会”

要学会,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:你为什么要学?你想要学什么?怎么判断你学会了?谁来学?如何学?

1.为什么要学?

工作已经够忙,从奥卡姆剃刀原则来看,如无必要不要学习。

我们说开卷有益,但是企业的使命是创造客户,企业的唯一命题是:如何活下去?

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,而是为了企业发展而学。

学习的根本是“六经注我”“为我所用”。即企业中学习的原起点是,存在问题需要解决,目前某些方面需要优化。

因此,企业在向外学习之前,首先要找到自己的问题,而不是盲目学习。

比如,理想汽车向华为学习,是因为2022年旧版问界M7的发布和操盘,直接把理想ONE打残了,导致理想ONE销售崩盘、不得不提前停产,一个季度就亏损十几个亿。

认识到产品力有问题后理想掀起了全面向华为学习的高潮。

2.想要学什么?

每家企业都有其特殊的DNA和企业属性,不能照搬全抄,需要去伪存真。

理想汽车首先学习华为的流程,但经过深入研究,李想发现,不能只学华为的流程,而不学华为的利益分配,理想坚持两个同步学习,相互绑定。只学先进的流程,不学先进的利益分配,奖罚不分明,才是组织低效的最大原因,单纯的折腾员工。他认为,有成长、有成就、有回报,三者缺一不可。

企业各模块之间相互咬合,互相影响,是一个系统,不能只学其结果而不学其原因。

也许,很多学习的最终结果都是企业文化的一次重塑。

3.怎么判断你学会了?

既然是项目,基于“以终为始”的原则,项目组就要设定明确的项目目标。

你可能听说过费曼学习法,其本质就是是用输出倒逼输入。

从目标来看,要围绕着组织需求,确定最终衡量该项目成功的标准。

最简单的包括:让员工写读书笔记,学习课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分享材料,写行动计划。

但相信这些并不意味着组织问题得以解决。更高级的要求应该包括重塑相关制度和流程,构建出一套适合本公司的方法论甚至带来相应指标的变化。

比如,华为向IBM学习IPD,最终华为自己构建出一套更加科学高效的IPD方法论,以至于IBM想要反向采购该流程。

4.谁来学?

不管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学习还是大型的咨询项目。内部都要成立项目组,只是人员规模和参与者不同。举例,如果是销售能力的提升课程,项目组组长应该是销售负责人;而如果是变革咨询项目,项目负责人一定是公司最高管理者CEO。除了项目组组长还要配备成熟的项目经理,负责组织、设计、推动和评估等相应工作。

因此,如果你要向华为学习,不是派一批管理者去学这么简单,要确定这个项目的责任人,由责任人确定参与者人选,这些人不是去学这么简单,关键是学回来后要根据企业实际拟定改革计划,并确定各项任务责任人,推进实施。

5.怎么学?

引进外部方法论有不同的方式,最简单的是上课,最复杂的是引进咨询项目。但要结合解决问题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。

所以不要认为去胖东来逛逛超市就能把胖东来学过来,你看胖东来爆改永辉超市,这严格来说也是一次永辉的学习项目,但这投入和复杂程度绝不是一次课程学习能比拟的。

所以不要认为“上课能解决问题”,如若那样,这个世界也太容易美好了。


阅读11
分享
写评论...